排序: 筛选结果 1114 门课程,3209 篇视频

《西厢记》的经典意义

主讲: 张燕瑾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爱情所体现的精神,在促使我们民族历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讲人以为是远在儒道两家之上的。本次讲座主要演讲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愿作鸳鸯不羡仙:爱情文学的价值;二、情词之宗:《西厢记》思想的深刻性;三、词与事各擅其奇:《西厢记》艺术的创新;四、总觉得是一本新书:《西厢记》的传播与影响。

拉丁语与汉学传播

主讲: 麦克雷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随着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与中国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有关中国的拉丁文献数量在这一阶段不断增长,内容形式也更加多样,出现了拉丁语的中国区域地图、拉丁语汉语词典等。甚至中国儒家经典也开始被译成拉丁语在欧洲传播。17世纪后,通过来华传教士的进一步推动,大量涉及中国风土人情、典籍制度、汉语教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拉丁语书籍在西方世界出版。

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翻译抑或背叛?

主讲: 梅谦立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耶稣会士在十七世纪翻译的“四书”,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他们声称,《四书直解》更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也更符合真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四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有何不同?他们赞成《四书直解》什么样的观念?他们有没有正确地翻译,或者背离了原文?本讲座为您解析。

中国经典的德译与德国的汉学研究

主讲: 李雪涛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德国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汉学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此前的汉学研究被称为“前汉学”;从 19世纪后半叶起,德国开始从前汉学向汉学转换,这一过程与德国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以后成为独立的学科;70年代以后,汉学成为一门显学,并且换了一个名字:中国学。随着汉学学科在德国大学相继建立,德国对中国的研究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学科。

《史记》在俄罗斯的收藏与翻译

主讲: 柳若梅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2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史记》在18世纪被传往俄国,19世纪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带回大量中国藏书使俄藏《史记》的种类繁多,俄藏《史记》更加丰富。俄罗斯汉学家19世纪起就节译过《史记》,自1972年起启动了俄文全译注释《史记》的宏伟工程,于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惟一一种欧洲语言的《史记》全文译注本。《史记》在俄罗斯被收藏、翻译的过程,折射了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的历史过程。

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

主讲: 陈平原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4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人类正是借助“阅读”而传播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正因此,“读书”可以作为“风景”被文人追述、被画家描摹、被大众记忆。本期主讲内容:一、读书“与“旅行“是如何成为“风景“的; 二、“暮春者,春服既成“--从汪曾祺说起;三、专深很好,博雅更佳。四、宋人可学,晋人不可学;五、有闲、趣味以及“爱美的”。

禅与乐

主讲: 田青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本次讲座就中国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阐述其独到的观点,介绍非遗保护的背景和现状。作者从佛学、美学、音乐学的各个层面,运用深刻独到的思想和汪洋恣肆的文笔,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全面梳理了禅与中国音乐的因缘,“发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深蕴的禅意,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开出了一剂良方。

文人画的源流与特征

主讲: 陈池瑜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本次讲座选取了苏轼、倪瓒、沈周、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几张作品,追溯从王维、苏轼到倪瓒、沈周的文人画观及表意和清润秀逸的文人画风,分析从王维、董源、米芾到高克恭、董其昌、龚贤的山水画之水墨渲淡到元气淋漓、墨韵浑沦的发展过程,从一个角度揭示文人画发展的源流,探讨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笔墨形式方面的审美特征。

谈“书画本一体”

主讲: 朱天曙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3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书画相通理论强调用笔上的联系。清代之前为帖学手法,清代以来受碑学影响,碑派用笔被画家广泛运用,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书画兼擅的大家。扬州八怪以来的书画家的实践,在"书画相通"实践上的探索,丰富了中国文人画的内涵,真正把文人精神寄托在书画合一的作品中。墨法和笔法密不可分,成为书画相通理论的组成部分。

北京剧场与舞台的历史记忆

主讲: 赵珩 分类:文学艺术 课时:4 发布时间:2019-03-25

简介: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一、中国剧场与舞台的源流与发展,二、明清时期北京剧场结构与演出环境,三、清代宫廷、王府、宅第、会馆的舞台与营业性剧场,四、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形式的演变,五、近现代北京剧场与舞台的发展与变化,六、近代北京剧场的演出习俗。

上一页 1 ... 4 5 6 ... 112 下一页